白鸟与蝙蝠

在我开始写感受之前,我需要申明一点。近几年我看东野圭吾的书有一个个人习惯,先看开头的三分之一然后直接跳到大结局看真相,如果能看懂的话就跳过中间的剧情,看不懂再另当别论。
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我看过他是市面上发行过的所有作品。从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一周一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就是日常了。刚才看到白鸟的评论说《杀人之门》里有更多有关诈骗的描述,我还特地把书拿下来,发现后面的零售价才29元。恍惚间才体会到书籍价格的增长其实也是一件迅速且毫不留情的事情。
跑题了。我不知道是东野本人的意思,还是编辑的意思。总之,这本书似乎想要把仓木和真和白石美令塑造成另一对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的感觉。而与白夜行不同的是,核心的故事其实和这两个人没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也从受害者、被害者这种前线上退了下来,变成了被害者的家人和凶手的家人。
诚然,大部分推理小说关注的第一瞩目都是死者、凶手、作案动机、杀人手法。很少有人会去考虑一个人因为另外一个人的离世,背后的两个家庭要遭受什么样的痛苦。这样的痛苦,在我看来是一种,如果没有深刻的切肤之痛,就算有同理心也不太容易能共情的,说不清无逻辑混乱的痛苦。毕竟人类社会是集体的,就是一个人再怎么独立,他还是会受到诸如血缘关系的限制。就像文东恩,她潜伏在黑暗中十数年,用尽全力去武装自己的复仇计划。可还是会因为亲生母亲的无赖行为搞到情绪崩溃。东野近来的作品鲜有本格式推理,大部分都在以爱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情、亦或者是性。这也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特点,案件背后的制度,鲜血之后的人性,留给世人需要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并不是爱情。白鸟与蝙蝠的灵魂共振其实也是两种身份互换的相互理解。其实最开始我疑惑的点在于,如果把主角放在仓木和真和白石美令上,框架未免有些头重脚轻了。但如果把焦点落在安西知希身上,青少年杀人的母题在《湖畔》和《放学后》都有探讨。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探讨凶案,不如说是在提出一个问题。
身为受害人家属和凶手的家属,在刑事案件发生后,还可以做什么?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