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内心的旁观者
不知道如何能够表达这种感觉。从没有一本书像加缪的《局外人》这样给我带来如此之大的震颤。整本书中的文字犹如光线一般逼得我睁不开眼。我甚至无法想象出文字组成的画面,第一次,我的大脑失灵了。
刚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这篇小说的名字要叫《局外人》?难道是因为主角旁观者清吗?或者说他是超脱于人类的某种生物?看完小说我明白了,但又不是完全明白。
一年故事开篇于一个荒诞的葬礼。默尔索收到一封妈妈去世的邮件,于是乎向老板请假前去参加她的葬礼。邮件用两句简短的话交代了此事,使得他连自己母亲去世的确切日期都不知道。葬礼那天他没有哭,甚至在守夜的时候喝了咖啡,还抽了烟。作为他母亲唯一的儿子,他甚至在母亲下葬之前都没有看她一眼,任由沉重的棺木随意地将她带走。他不记得什么了,他只记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果决,干脆,顺理应当。然而在这一刻起,他在他人的眼中或许已经烙下了冷漠的印象。他是真的冷漠吗?是什么体现出来的?将母亲送进养老院亦或者是没有在她的葬礼上流泪?第二天,他便与自己的情人前去看喜剧电影。他像是无事发生。
又过了几天后,他便前往了那片海岸,受朋友之邀。不巧的是他们碰到了他朋友的仇人。他记得那天玛丽问他是否会结婚,他的回答是:“如果你愿意的话,当然可以。”或许,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根本就不爱玛丽。后面的一切发生的也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他单独返回海边的时候,再次碰到了那个阿拉伯人。来回对方掏了刀子,他也掏了枪。他甚至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自己开了枪。最后好像又对着他的尸体开了四枪。但是他只记得那天太阳很毒,照的他睁不开眼睛。他确实是有罪的,因为他确实杀了人。那如果他不杀人的话,会发生什么呢?没有任何人会想,他自己都不曾考虑。只是因为太阳的毒辣,他开了枪。
于是就进了法庭,面对基督信徒的奉劝与检察官的咄咄逼人,他无法解释自己犯下的罪行。在法庭上的唇枪舌战中,他只记得远处冰激凌车传来的喇叭声。检察官大人就他没有在妈妈的葬礼上流泪这件事情大加批判。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意他是否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大家只能看到他没有在妈妈的葬礼上哭泣,并且在第二天就与情人去看了喜剧电影,以及他对着一个阿拉伯人连开五枪。他没有任何必要去解释自己犯下的罪行,因为这就是事实。对于自己做过的事,他是诚实的。而他对于自己罪行的阐述,仿佛置身事外,仿佛被告人不是他。
我没有任何评判他实际的理由,以及底气。他真的不爱他的母亲么?那他为什么不任由她自生自灭?至于没有在葬礼上哭泣的理由,我想可能是对死亡的一种包容。每个人都有死亡的一天,这不得不承认,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了亲人去世而沉浸在痛苦中的话,世界便会是多么沉痛的一个世界。对于默尔索来说,我想可能只是他并没有对这件事表示非常的难过罢了。不到极端难过的时候,他或许不会哭泣。然而在其他的人的眼里,他这种行为被视作冷漠的象征。这仅仅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么?对于他的犯罪行为。当天的太阳毒辣辣的烧着,就连我一个读者的眼前都是一大片光晕。或许他只是很自然的开了枪,很自然的杀了他而已。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杀人,或许。然而在其他人眼里,他是一个冷面杀手。仅仅是因为当时每一个人做事都是有理由的,而太阳光不足以成为这一类事件的理由。至于他的庭审,他也表现的很冷漠,人们这样说。或许只是因为,他坦然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也可能是因为比起辩论,他更喜欢听别人谈论自己罢了。然而这种表现,在他人眼里却成为了没有灵魂的冷血生物。仅仅是因为每一个人在临死前都要害怕,在面对自己的罪行时都要忏悔罢了。
加缪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局外人。并不是对身边的任何事情怀揣着一种冷漠的心,亦不是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漠视的。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只顺着自己的心而活,在开心的时候笑,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哭。他不喜欢按照世界的条条框框来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局外人,却被那些身在局中不知局的人处刑。
原著小说的名称在法语里好像是陌生人的意思。但是局外人这个翻译却非常的恰到好处。世界是一场巨大的迷局,每个人都按照世界规定的条条框框来活。他们会排挤每一个孤独的异类。默尔索也是其中之一。他像是一只孤独的蜉蝣,生活在世界的边缘,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惧怕猛烈的阳光,那会刺痛他的眼眸。但是他又同时关心着其他人,他会在乎自己朋友和情人的感受,即使他自己并不是那么爱他们,依然会处处考虑到他们的舒适。
看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本书都蒙着一种迷幻的色彩,让我脑海中的画面也是如此,好像是有色块组成了大概的形状又蒙上了一层阳光的光晕。耀眼而灿烂。我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这种感受。这种沉重但并不痛苦的感受。默尔索该死吗?无论是放在古代或者是现代,无论是放在国内还是国外,他这种对一个刚掏刀子的人连开五枪的行为,无论是出于精神病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或许都应该偿命,读者们认为他不应该赴死,或者他不应该就此赴死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出于对主人公的共情。他可能确实应该去赴死。我在看书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为主角悲伤或者是很想哭,即便我并不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差的人。因为我并不觉得他有罪或无罪。唯一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和悲伤的是作者描写的这个世界。这个身在局中不知局的世界,这个一味排挤异类的世界。其中很让我愤怒的是对于主角的庭审那部分。愚昧尖锐而骄傲的检察官并没有对主角杀人的问题多说什么,而是自以为是的对主角并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这件事情大加抨击。他是一个非常愚昧的人。全书中让我最同情的角色是玛丽,她爱上了一个并不爱她的人,即使她爱的那个人愿意迁就她,但我并不认为她会不幸福。这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而盒子再也不会打开了。
同时这篇读后感并没有参加太多我的个人感情,因为我不是很自信的说我能够去与主角共鸣。或许我尚且不能达到他的境界。我并不能在开枪杀人的时候保持冷静,也无法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处事不惊。或许我可以在母亲的葬礼上不哭,但是无法在第二天就将此事忽略掉。
除此之外,我并不想对这部作品做出更多的评论了,这本书或许真的要读者自己去用心感受罢。全书中还处处金句,无论是对于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于主人公心理的描写都很到位。十分推荐阅读,或许能够通过共鸣感受到这个世界不一样的清寂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