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可笑可耻吗

 首先这个是我们初三寒假作业!论文格式我还不清楚,也没有注意(初中不会管的)所以切勿过于喷!还有可能有点夹带私货,后面一部分文学性比论述性突出,当做随笔看吧。 
一.作者生平
在对《儒林外史》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有必要联系一下作者的生平。吴敬梓少年生活富裕,祖辈宦途显达,家里出了许多进士,但是到了父辈时衰败,青年时的他因此醉心科举考试,父亲离世后族人争夺家产,对他态度的恶劣使他开始看到人情世故的凉薄(严贡生一段原型也许来源于此),他对封建大家族开始厌恶与反抗,将家财用于救济穷人(杜少卿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愈发被乡人侧目。三十三岁搬家至南京,穷困潦倒,但已经对科举致仕心灰意冷。晚年研究经义以寄托对真正“儒”的追求与理想。
二、讽刺下人物的“典型性”与“多面性”对立统一
1.典型性:《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刻画鲜明,多为典型性人物,即代表“一类人”,如以王惠,张静斋为代表的贪官污吏,以周进、范进为代表的腐儒,以杜慎卿、景兰江为代表的附庸风雅伪名士,以及以王冕、杜少卿为代表的坚守内心、淡泊名利的真正读书人,人物形象常常与某种品质联系在一起。
2.多面性:《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很多人一讲到文学人物就喜欢概括所谓的“典型人物”,《儒林外史》并非只有典型人物,同时有许多复杂的多面人物。文中常常以细节描写,正侧面相结合以及情节矛盾刻画中自然流露作者的讽刺态度,而不是像一些传统古代小说,经常透露出“说书人”对角色的标签与评价,更有思辨性。如严监生临死的吝啬与他平日应对无耻大哥的辛酸、为家人消灾的忍让与大方形成的反差。这是历来研究此书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所幸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中,对严监生的描述已经有所修改:“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
三、讽刺背面的人文关怀
辛辣旁观之外,作者也有对腐儒的悲悯与辛酸在内,如我们读周进念及自己中举的辛酸经历而提拔范进,不少人抓住“读文章好几次才读懂”认为是对封建科举荼毒使文学评判标准扭曲以及范进无真才实学的讽刺,但是抛开对本书“讽刺文学”的定位来看,抛开给范进、周进加上的“腐儒”标签看,抛开当时人们中举只为加入官僚阶级压榨人民的封建思想看,这里面多少包含着一个贵人相助、由己及人的温情,即使是作者要讽刺的人也不是完全的恶和黑暗。
换句话说,如果范、周之流有真才实学,不醉心功名(像王冕那样)但是考了科举,难道一定会顺利中举吗?如果不会,不就是《马说》的翻版吗?
吴敬梓的笔下没有群芳荟萃朱楼簪缨皆散作白茫茫大地的凄凉,没有刀光血痕划成的猎猎的杏黄旗,美好无压迫的兄弟无数。他的人物大多不高尚不俊美不聪慧,反倒占了人性的许多丑恶面,阴险狡诈如严贡生,附庸风雅如杜慎卿,衣冠禽兽如匡超人。这也是讽刺小说区别于其他的古典小说,更别提现在的一些主角必须十分完美的无脑小说之处。但是他讽刺的绝不是那几个辛酸但又好笑的角色,他讽刺的是封建科举制度日益腐朽的大背景本身,他的对立面是制度,是让他不满的政权,是统治阶级,而不是潜意识认为那些出身底层为谋生而挣扎的人都应该成为王冕,考科举是个笑话——他不会的,吴敬梓的理想与追求同样立足那个他观察了很久的人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吴敬梓”词条[DB/OL].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吴敬梓.儒林外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后记:刚开始随便糊弄一下老师,网上找了一些,后面渐渐有了自己的沪铜结构,再后面结合我一个红楼水浒厨对这本书看不进去的想法就思考了一下吴敬梓的笔调与“情”(省流:小吴的儿子不是亲的),然后按照这位神仙给我的阅读建议@岩隈609  ,结合小吴的生平,真的读出了那种批判和冷笑背后的一点坚守的对美好的向往……又哭了……我的眼泪都还给文学家们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