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
怎么说呢,我一直觉得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像上刑——虽然比喻不太恰当,但是每每读完他的书,都会有一种灵魂被砸碎了重组的奇妙感。
和另一位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相比,陀翁的作品显然是晦涩的,甚至是极为难以阅读、让人痛苦的。这很正常,因为陀翁是真真正正的精神病人——罹患癫痫,嗜赌成性,而且真的有过和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
但这并不影响《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本伟大的书,书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德米特里(大卡拉马佐夫)被冤枉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最后含冤入狱的前因后果。故事是很简单的,然而书中的人物却有着很深的隐喻。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真正主角并非阿廖沙,而是德米特里。在三兄弟中,大哥德米特里暗喻人的肉体,二哥伊凡喻指人的精神,小弟阿廖沙喻指人的心灵。和这个暗喻相同,德米特里是一个有“儿童般的纯真”的人。说他纯真,并不是因为他是至善的——恰恰相反,那个像上帝一般完美的人应该是阿廖沙才对,德米特里是像孩子一样纯真的人。
他像孩子,所以会轻而易举地作恶,会把未婚妻托付给他寄出去的三千卢布拿出去和情人挥霍,会因为嫉妒在盛怒之下拿着铜杵去找他的父亲,最后却击伤了养他长大的老仆人。但也真因为他像孩子,所以他在面对受自己威胁的卡捷琳娜时会突然良心发现,将自己身上最后的钱全部交给她救急,他也会一直保留着自己从卡捷琳娜那里拿走的一半的钱,放在身边,只为了有一天还给她,以证明“他不是偷了三千卢布拿去挥霍的小偷,他是个混账而绝不是窃贼”。这个角色——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或者说米嘉,是在我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最大痛苦的角色了,他真真切切地体现了陀翁作为一个癫痫病人那种病态、疯癫的一种思维,当然,虽然其实书中的所有角色都有这种“癫痫感”,但它在米嘉和与他纠缠不清的两个女人:叶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身上体现的最为显著。
我见到有人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是在读人性,越痛越畅快,在看见这句话之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自己阅读陀翁的作品是在阅读什么:我在阅读我自己。人们大多认为陀翁自己在书中的投影是二哥伊凡或三弟阿廖沙,而我却尤为关注德米特里,放下书本之后仔细想来,多半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见了我自己的缘故。
我不能说清楚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的趣味在哪里,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毋庸置疑是痛苦的,但读完确实无比幸福的:就像是考完高考的那一刻,推开考场的大门,迎接崭新的人生的那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