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每时每刻的普通人
周日带漫漫去新龙湖公园,坐在星巴克的冷气里看荷花,环球港挤得一塌糊涂,于是去了弘阳广场的必胜客大吃肉类,漫漫坐在儿童座椅里扔塑料餐具玩儿。
早上昏昏欲睡听着老板开会,在手账上随便写写画画,忽然发现自己奋斗到了快三十岁,还是大大辜负了父母的期待,事业、婚姻,没有一个是够得上他们的要求的。
不过,我选择宽恕自己。
再看《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笔记,对最后摘录的这两段触动很大(完整的摘抄之前有发过,这本书建议所有成为父母的人读一读)。
一方面,孩子成年后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一路的选择导致的,父母做什么都不能保证这个结果,所以不应该邀功、推责或者懊恼。觉得得到的配不上付出是正常的,大家都这样。
P267 - 父母对成年子女的生活关注但不加干涉,这对成年子女来说意义重大。……百岁母亲开心地和孩子分享她对孩子的骄傲时,即使孩子已经七十五岁了,那也是很有意义的事。那是有影响力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成年子女的骄傲,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那往往比别人的赞赏更重要。不要因为孩子的成功而邀功(除非他想归功于你),因为这对孩子没有帮助,同时也不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推卸你的责任。……让成年的子女知道,我们犯的错误可能导致他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也是有帮助的。如果你觉得很不公平,我很抱歉。“这不公平”是我为这本书想书名时,第一个想到的点子,因为成年人必须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而且不管我们投注多少心力,亲子教养的结果也是没有保证的。
另一方面,父母之权仅存在于孩子还小的时候,在此之后,都要以平等甚至依赖的方式共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伟大。
P270 - 如果我们有幸活得很长寿,在亲子关系的最后阶段,我们可能得依靠孩子为我们做决定。如果我们学会信任孩子,这对我们和孩子来说都会比较容易。养儿育女意味着,孩子还小时,你是家长;接着,你和孩子都是成年人;最后,你可能在成年子女的眼中变成小孩。如果我们可以灵活演绎这些角色,每个人都能过得更轻松。
从全常州最好的高中省常中,到在南师大拿国家奖学金,到拿着省里的奖学金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念大四,回到南师大一个月考完剩余课程顺利毕业,无缝衔接申报并上了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再到普普通通的新媒体编辑&快没杂志可写的杂志编辑&面临年底跳槽或者短暂失业。
如果光看一路学习的成就,在没有智商超群、没有砸重金上培训班的前提下,属于普通家庭能培养出的顶层了吧。
高中的时候,在“只有没被保送的Loser才要高考”的大环境下,刻苦学习学到整个人都快自闭了,就靠看看动漫排解一下情绪。要么就是自己默默地哭啊哭,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是怎么还是不够好。哪怕两点睡五点起,都要在路上继续背单词,同时脑子里构思数学解题思路。
我妈属于好胜心特别强的那种,专业顶级,吵架顶级,恩威并施,你永远辩不过她。
从小因为作文好而参加各种比赛,老师也是灌输着“BEST OR NOTHING”的概念,一直就懵懵懂懂赢着,承蒙上天眷顾也还算顺利。
但是到了后来,主要是在悉尼大学赶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觉得自己明明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但是越来越脱离现实了,觉得自己的选择越来越不对劲。
读博?导师让我再读3年的学术型研究生才肯接受我,然后读博4年,到时候回国的话,我就32岁了诶!
32岁再开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会不会太晚了点?到那时候,是不是想做的其他事,也来不及做了?而且和社会脱节了很久很久,还能融入吗?
当普通人好像更幸福啊!
脱离预设轨道的成功,也可以去寻找其他道路上的成功啊!
一直很在意赢过其他人,很戒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那怎么样都开心不起来吧?
也许,我骨子里是个超级闲散的人?
结果就是这样啦,我现在成为了平庸的人,享受着平庸的幸福,承担着对应的风险,买房子全都靠老妈,部分靠Lance的公积金,因为不够稳定而被老妈一直训一直劝。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个大傻瓜一样,费心费力绕了一大圈,结果成为了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
有时候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去争强好胜,习惯性地去要求他人遵守规则,习惯性地想要用自己的行动去造福社会,习惯性地想说漂亮话来吸引注意哪怕那不是我的本意,这些冲动刻在骨子里了。
不过,我选择宽恕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能宽恕我,并且不再懊恼自己教育的失败(毕竟这种失败在世界各地重演着,以至于有成功的马上要开始写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