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体》的一些杂感

看完原著已经好几天了,精神上仍然处于一种对人类世界的一切都失去兴趣(?)的养胃状态。在备忘录里零零碎碎写了很多,姑且攒成一篇repo,不过此时的心境也大抵类似于“一个绝望的文盲”了。
【关于这本书】
之前很少接触科幻类作品,没想到一下子读到了国产科幻天花板级的神作,感觉就像打开新世界大门,路过的一草一木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珍宝。大刘的脑洞真的太绝太绝了,文笔驾驭起来也游刃有余。诸如智子、面壁计划、二向箔之类的设定,任意拿出一两个都足以支撑一整部小说或影视,但是在《三体》里,那么多奇绝瑰丽的想象,他只是随手拿来又随手抛出,轻描淡写又从容不迫,信手一挥就是漫天星辰。
第一部没有看原著直接追的剧,看剧的时候几乎全程大受震撼,最后几集感动得老泪纵横。甚至觉得史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一旦接受了“反正我只是一只火鸡”的设定,就忽然觉得原本在意的很多事情都没那么重要了。后来继续补原著,补到第二部的时候才发现,第一部只能算是舞台帷幕上掀起的一个角。事实上综合来看我最喜欢的也是第二部,在直面真相的同时没有失去背后的那股力量。
结果看到第三部就只剩下了绝望。美好的一切如潮水般逝去,到最后都不应该说是绝望,感觉就像整个人被抽空成一片黑暗,没有希望,所以也无所谓绝望,只有无边无际的浩渺的空虚。
唯一一点想吐槽的是,感觉大刘在写作的过程中多少是有一些“从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凝视”在,阅读时略感不适。尤其是关于程心的那句“她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女人”(大意),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某位国内作家的散文集里读到的类似观点,他说女人身上应当有一种“和平气质”,而男人应当保卫女人的这种“和平气质”。当时初读的时候就有被冒犯到。为什么“圣母”必须是女人呢,为什么“女人”需与“和平”绑定、而与“战士”是互斥的概念呢。我们中的很多人到今天仍然在斗争呐喊,难道不是因为女人身上已经背负了太多的“应当”吗。
【关于黑暗森林法则】
最喜欢第二部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黑暗森林法则。令人脊背发凉的原因不在于这套理论本身,而是在细思之后发现它竟然如此真实。
因为专业的影响,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就接触过很多关于人性与道德困境的讨论,比如洞穴奇案,比如电车难题。在现代文明和法治观念的语境下,我们弘扬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生命之间不能做量化的比较,一个人的生命不比一百个人的生命更值得牺牲。这种坚守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弱者,文明社会必须避免每一个个体成为被量化被牺牲的那个“1”。甚至在那些我非常喜欢的武侠故事里,文学和艺术大多也在赞颂锄强扶弱的侠者,表达对弱小个体的关怀与对统治者的叛逆。
这些都是人类文明与价值观指引下的道德建构,现在看来是那么崇高又那么脆弱。因为在黑暗森林的语境里,这些复杂的困境立刻变得无比简单。抽离道德本身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章北海按下按钮之前作出决定。甚至对于这种决定,用人类社会的“紧急避险”或“期待可能性”都无法全面地评价,黑暗森林中的“人”早已超出了地球文明评价的尺度。人性的爱与美好是在钢铁废墟上开出的花,但是在黑暗森林里更顽强的是存在本身,是脚下千年不朽的岩石和大地。(注:对于这两种价值观在此仅作叙述,不作选择,因为我仍是地球人类的一份子)
前两天跟亲友出去玩的时候提到这一点,还在说,电车难题在宇宙背景下根本不是难题,当然是要撞死五个小孩。如果能力足够,甚至可能在路过的时候顺手灭掉另外的一个。
而程心就是因为不想伤害任何一边的生命而选择坠毁,最终因轨道坍塌导致团灭的那个人。
【关于程心与人类】
所以我一开始也非常不喜欢程心。一言不合就冬眠,每次都在至关重要的时刻醒来,然后准确避开所有正确选项,以爱为名、凭借一己之力毁灭了全人类。但是越读到后面越意识到,对程心的厌恶本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局限性与劣根性的厌恶。与其说恨她,不如说是恨我们自己的无能为力。
就算是开了上帝之手,让维德成功在执剑人竞选之前鲨了程心,日后人类还会推选出下一个程心。之前觉得罗辑和章北海是人类之光,现在想想,是人类高攀了。程心不是“人类的罪人”,而是人类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相比之下,罗辑章北海才是超越了人类而接近救世之神的存在。
又想起当年看过的一部德国电影,以二战中某“著名人物”的“穿越”为背景,讲他如何在原本无法融入的现代社会重新获得很多人的支持。所以说文明和mz并不当然呈线性发展,正确的程序乃至正确的价值都未必导出正确的结果,本质上仍取决于做选择的那一群人。就像小说里智子说的那样,是人类选择了你,你是最无辜的一个。
而人类又是什么样的呢。
所谓的宇宙社会学,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人类社会的众生万象。贪婪,自私,凉薄,反复无常,自以为是,永远以自己的汽油思维去丈量宇宙,永远热衷于互相猜疑和伤害。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单就这一点来看,人类未必能胜过虫子。
亲友说她之前看《三体》的时候,联想到这两三年发生的很多事,忽然就看开了,《死神永生》起到了以毒攻毒的效果。现在想想,也甚有同感,想法类似于“反正人类也就这样了”。就像黑洞中的一切都无法超越光速,无论这个光速是300000000还是16.7,人类也永远无法超越自身骨血里的东西,无论它们是高贵还是卑劣。即便科学技术发展了几个世纪,人性依然如此,亘古不变,比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更加恒久。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在痛恨程心之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上高中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至今印象深刻,题干大意是“如果有机会到其他星球生活,你是否会选择离开地球”。当时我写的题目就叫《留守》,在文章中坚定表达了要留在地球的观点,因为留恋地球的自然风光,留恋地球的文明宝藏,留恋母星的一切恩赐,所以必定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与家园同在。所以如果生活在三体故事里的是我,大概也会成为生存的败者。在千万年的进化中,人类始终无法摆脱对故土的依恋,这是文明的魅力所在,却也令人遗憾。
写这些东西本质上还是为了自我开解吧。虽然注定是一只火鸡,但还是不应因为看到了真相而失去感知生活的能力。就像智子的那句临别语,宇宙很大,生活更大。虽然带着满满的ai味儿,但也足以安慰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三维生物了。
最后还是想借用《人是_》里面很喜欢的一段歌词,送给章北海和他的“自然选择”,送给“蓝色空间”和所有远航者。尽管很残忍,但也应是地球能寄予他们的最美好的祝愿:
——“往前吧,失去吧,不要停留。”

相关